补得越多,身体越虚?
很多人一感觉身体虚,就开始补。市面上的补药被当做灵丹妙药,有人靠人参、有人靠鹿茸、还有人天天炖汤。可补品吃进去之后,反而觉得更没精神、更容易疲劳,这是为什么?
身体就像一条循环管道。补品是“水源”,但如果这条管道早就被“垃圾”堵得七零八落,补进去的水也流不动。所谓“通则不痛,痛则不通”,堵住了,不但不吸收,还可能适得其反。
尤其年纪大的人,代谢慢、肠胃弱,脏腑运作已经打折扣。如果再进补,不仅吸收不了,还容易增加肝肾负担。补进去的东西变成体内的“废品”,堆积在体内,反而成了包袱。
“堵”的本质,其实是代谢出了问题
很多人以为身体堵了只是便秘,其实远不止。血液循环慢了、体液排不出、肠道菌群失调、慢性炎症反复发作,这些都属于“堵”。
血液黏稠、脂肪肝、尿酸高、三高问题、便秘,都是“堵”的表现。它们最终可能影响到气血运行、脏腑功能,甚至免疫力。
堵久了,人体就进入一个恶性循环。脏腑功能下降,气血运行减慢,代谢废物排不出去,进而生湿、生痰、生瘀,时间一长,各种慢性病也就找上门来了。
虚和堵,其实是一回事的两面
你以为自己是虚,其实是被堵住了;你越补,堵得越厉害。气虚让血流变慢,脾虚让湿气堆积,肝郁让代谢紊乱。这些问题互相影响,最终让人陷入“越虚越堵,越堵越虚”的怪圈。
很多人出现疲劳、头晕、心烦、失眠、食欲差,其实并不是缺什么营养,而是身体的代谢系统出了问题。这个时候再盲目进补,只会让情况更复杂。
清堵才是正道
要想真正改善“虚”的问题,必须先把“堵”疏通。这不是靠一味吃药,而是要从饮食、作息、情绪和运动多个方面入手,慢慢把身体的循环系统调整回来。
第一步是调整饮食。少油腻、少寒凉,尤其要远离冷饮、甜食、夜宵这些加重湿气的东西。可以适当吃些健脾祛湿的食材,比如山药、薏米、陈皮、茯苓,有助于脾胃恢复运化能力,把积存在体内的湿气和痰浊慢慢清出去。
第二步是动起来。哪怕只是每天散步三十分钟,都比整天坐着强。运动可以加快血液流动,促进淋巴循环,改善肠道蠕动,让身体自己把废物排出去。研究表明,规律运动能有效降低血脂,改善肠道菌群,提升免疫力。
第三步是调情绪。情绪堵着了,气血也不通。长期的压力和焦虑会影响到肝脏的疏泄功能,导致全身气机紊乱。每天抽出十分钟静坐、深呼吸,或者进行简单的冥想练习,对缓解身心压力很有帮助。
第四步是多喝水。很多人喝水太少,导致体液循环减慢,毒素排不出去。每天喝1500毫升左右的水,不要等口渴才喝,尤其早上起床和饭后半小时,喝水能够帮助代谢废物。
第五步是保证通便。便秘是身体内毒残留的主要原因。建议多吃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,如苹果、南瓜、芹菜等,帮助肠道顺畅。如果便秘严重,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,使用益生菌或温和的通便药物,但不能长期依赖。
补得再多,不如先通一通
很多人舍得花几千块买补品,却不愿意花时间调理脏腑。结果是补进去的全堵在半路,白白浪费了钱和希望。身体的能量不是靠吃出来的,而是靠通出来的。
等身体运转顺畅了,哪怕只是吃一口饭、睡一个好觉,都会精神百倍。反过来,即使吃再多山珍海味,身体堵着,也还是没力气、没精神。
真正的养生不是堆补品,而是让身体自己动起来。脏腑通畅、气血运行正常,才是身体健康的根本。
结语
如果你也总觉得身体虚,不妨停下手里的补药,问问自己:是不是久坐不动、饮食不节、情绪压抑、作息紊乱?是不是补了很多却一点效果都没有?
虚不是补不够,而是堵太多。想要补得进去、补得有效,先得把身体的通道清理干净。与其盲目进补,不如踏踏实实地做一次全身大扫除。
调脾胃、动一动、放轻松、喝点水、通通便,让身体的路先通了,再谈补,才有意义。
参考资料:
[1]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.《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》. 2020年版
[2] 中国营养学会.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
[3] 中华中医药学会.《中医药防治常见慢性病科普读本》. 2021年版
参考资料:
[1]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.《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》. 2020年版
[2] 中国营养学会.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
[3] 中华中医药学会.《中医药防治常见慢性病科普读本》. 2021年版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