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1
我昨天培训,提到互助式学习,有个校长说:“‘兵教兵,将教将’的策略,我们一直在用。”我又追问怎么组织的,他回答说让学优生教学困生。这是互助式学习吗?
这是一个问题,我先不回答,我们先来看看到底什么是互助式学习。
002
互助学习,是指通过地位平等的伙伴(即同伴)积极主动的帮助和支援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活动。
从这个定义中,我们可以看到互助学习的三个特点:
其一,主要用于获得知识和技能。一般来说,需要学生互助学习的内容,都是有相对固定的答案的,如果需要高水平思维活动、探究性活动和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任务,则多使用对话式和协作式合作学习。
其二,同伴是地位平等的。既然是地位平等的,那就不需要将学生贴上学优生与学困生的标签。虽然很可能学优生帮助学困生的机会更多,但是学困生也有帮助学优生的时候。所以不做区分,而只按学习需要来看,是谁来帮助谁来获得支持。平等,是互助学习的关键态度。
其三,注重同伴情谊。教师应采取各种方式使互助组内形成相互尊重的氛围,鼓励双方积极主动地帮助和支援对方,赞美感恩和回报行为。
可见,互助式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教学任务,能满足学生寻求协助的需求,减少学习落差,又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协作与交流的能力。总之,对学生而言,互助式学习一是能提高其学习成绩;二是能满足其情感需求。
003
互助式学习为何有效?
第一,提高了参与度。因为需要共同完成互助性任务,全体学生都获得了参与教学的机会,课堂参与率大大提升。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来给予或接受帮助,每个人都会被关注,每个人也都会参与。
第二,提高了认知水平。在进行知识解释的过程中,不管是给予帮助还是接受帮助,互助双方的学习都得到了促进,认知水平都得到了发展。而且给予帮助的人,要对知识进行解释和充足,接受帮助的人在被检测时也需要对知识进行解释,这都需要高水平的认知加工。
第三,激发了学习动机。互助式学习增强了希望获得成功的动机,那是因为接受帮助的学生受到了更多的鼓励,而提供帮助的学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成功体验,这也激励他们学得更好。
第四,降低了焦虑程度。互助行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归属感,有助于降低焦虑感;在正式回答问题之前,学习者在组内先进行讨论交流,及时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,降低失误率,这也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了保护,自信心得到了增强。
004
展开全文
再来回看一开始那位校长说的话,让学优生教学困生,是互助式学习么?
它违反了互助式的平等原则。平等原则一旦打破,学困生焦虑感会提升,学优生意愿感会下降,我们如上所说的这些益处都不会有效发生。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小时候的“帮扶策略”“小先生制”都常常不了了之。
005
那如何组织互助式学习呢?
首先,平时教师就应该在班级中营造相互帮助的氛围,鼓励乐于助人的良好行为,表彰乐于助人的学生和互助组。
其次,教师要多多强调每个人都是帮助者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短板,所以才需要互帮互助。在结组时,不按成绩配对,也不让好朋友结组,最好坚持随机混合分组。
再次,帮助学生建立“成长型思维”,克服“固定型思维”,避免给学困生贴标签和制造刻板印象,要创造让学困生也能帮助他人的机会。
最后,实施捆绑评价和增量评价,鼓励进步,鼓励互助组与过去作比较,而不是一味地与其他小组竞争。
006 碎碎念
很多事就是这样
错了第一步
就步步都错了
晚安
我的书《校园里的有效沟通》出版了,有兴趣的话可以带一本回家。
点击小程序即可下单
END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