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九章
不久,由于三年自然灾害,国家经济进入困难时期,人造卫星的研制也只能停了下来,中科院决定先将研究重心转移到运载火箭上。运载火箭是所有航天器上天的基础,在将卫星送上太空的过程中,它起到了天梯的作用。但是由于我国还没有研究运载火箭的能力,所以中科院决定一步步来,先从研制最简单的T7M探空火箭开始。
王希季
照片上的这位科学家叫王希季,他就是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项目的技术负责人。在物质、经验、技术都匮乏的日子里,他带着设计院的技术人员自己找沙子、浇水泥、把两间木地板房间改造成了实验室。而王希季的指挥所,就是照片上这样,用麻袋简单的堆起来的。
T7M探空火箭研制时,王希季指挥所
没有电,王希季他们就借来一台50千瓦的发电机,用芦席遮起来。没有通讯设备,实验时王希季就站在半人高的麻袋掩体后,通过手势和大声喊叫指挥发射。
在缺少专业设备和技术的年代,为了研制T7M探空火箭,研究人员苦苦探索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。比如,用来控制火箭的定时钟表构件,是用小台钟改装的;没有自动跟踪火箭的仪器,他们就用土办法造出人工跟踪天线,不过这种天线不能自动,每次实验都是好几个人用手把着才能旋转和俯仰;没有火箭燃料的加注设备,他们就把自行车打气筒改造一下,再用它加注燃料。
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,1960年2月19日,将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T7M,竖立在上海南汇县老港镇一座简易的20米高的发射架上,虽然设施简陋,但T7M火箭仍像一个出膛的子弹,射向蓝天。
钱学森与科研人员在T7M运载火箭发射架前
1960年5月28日,毛泽东主席在上海新技术展览会视察T—7M探空火箭。当得知这枚火箭只能飞8公里时,他意味深长地说:“8公里也了不起!”,同时还鼓励大家说:“应该8公里、20公里、200公里地搞上去。”
毛主席在上海视察T—7M探空火箭
果然,6个月后,火箭飞行高度已经达到了60到80公里。紧接着,它的改进型火箭又将高度提升到了100到130公里。
在探空火箭技术提升的同时,中国的导弹和原子弹也相继发射成功,这也给中国航天人提供了研究运载火箭的灵感——将探空火箭和导弹技术结合起来。
新中国首枚运载火箭“长征一号”
在两种技术的完美结合下,第一枚运载火箭“长征一号”诞生了。也正是这枚“长征一号”将新中国第一枚人造卫星“东方红一号”送入了太空!
明天请继续关注:“ 东方红一号”的诞生,为何让外国人难以置信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